由於姐姐在小五下學期轉到人文時,我看到大部份的小孩都已是有禮貌、有想法及上課很穩定。 所以當弟弟開始娃娃國的生活時,看到孩子打鬧追逐、滿場飛時;雖然沒有提出質疑但心中總想這麼吵,老師為什麼都不管。 這樣我的孩子會不會被影響啊!

    所以我開始觀察老師為什麼會不去干涉,而只是選擇把打鬧的孩子分開。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在班上看到二個孩子起了衝突;當我抓住其中一個抱住他時,雖然我需要用很大的力量來抱住那壯碩的他。 但在那個當下,我忽然懂了人文的這裏沒有你的孩子,沒有我的孩子只有大家的孩子” ;那感覺很像在家中處理姐弟的紛爭。 而當他們一分開,那氣氛便緩和下來。 之後他們又玩在一起。 所以這個過程也讓我更體會到說教、仲裁不如讓他們先分開冷靜。 我發現其實孩子在學校的衝突很像兄弟姐妹在家中的衝突一樣,不需要仲裁;只需要分處二地的冷靜。 由於少子化的因素,很多小孩都是獨子;所以在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打鬧更是常可能發生的事。 至於誰對誰錯一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他有道理; 所以大人的仲裁只是增加事情的延伸性。 然而分開之後,很快你又會看到那二個小孩很高興的又在一起玩。 小朋友在一個可被接納的環境再加上足夠的愛及關心,他會自己成長的。 所以你會更驚訝的發現只要父母有跟老師溝通及自我成長並加以調御,孩子會越來越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oebe58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